[1]史友寬,陳璐.“文化部少林功夫非洲學員班”的文化沖突與相互調適[J].南京體育學院學報,2020,19(03):60-65.
[2]史友寬.少林武術生命力的歷史形成與未來發展[J].南京體育學院學報,2018,1(06):76-80.
[3]史友寬,陳璐.論“少林武術”與“少林功夫”——從一次國際傳播事件說開去[J].浙江體育科學,2017,39(01):82-85+93.
[4]史友寬.《清稗類鈔》中的少林武術研究[J].南京體育學院學報(社會科學版),2016,30(01):34-38.
[5]史友寬,張俊偉.再論體育文化多元共享[J].南京體育學院學報(社會科學版),2015,29(03):38-42+55.
[6]史友寬,張慧.從梁誠看19世紀末留美幼童的體育參與情況[J].體育文化導刊,2014(07):163-166.
[7]史友寬.體育文化國際傳播的實踐考察與理念創新[J].體育科學,2013,33(05):13-24+73.
[8]史友寬,金潤東.金牌“高點現象”及奧林匹克運動的可持續發展[J].山東體育學院學報,2013,29(02):12-15.
[9]史友寬.論體育文化多元共享[J].北京體育大學學報,2013,36(04):39-43.
[10]史友寬,宣啟明.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歷史主義觀[J].首都體育學院學報,2013,25(01):30-33.
[11]史友寬.論舉國體制及中國競技體育改革發展方向[J].沈陽體育學院學報,2012,31(06):16-20.
[12]史友寬,郭亞娟.國家體育類型對體育強國建設的影響[J].體育文化導刊,2012(07):5-8.
[13]史友寬,周屹嵩.中西方體育文化交往框架研究[J].山東體育學院學報,2011,27(07):1-4.
[14]史友寬,楊改生.歷屆奧運會金牌分布與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戰略抉擇[J].北京體育大學學報,2009,32(12):115-118.
[15]楊改生,周珂,史友寬,周艷麗,張秋芬,郭瀟,朱冀,丁英俊,閻照祥,孫思哲,楊逸晨.現代競技體育項目優勢轉移現象研究[J].體育科學,2009,29(09):24-35.
[16]史友寬,趙明楠.河南省高校排球運動“海南現象”研究[J].首都體育學院學報,2009,21(05):582-586.
[17]王崇喜,史友寬.“體育、藝術2+1項目”實驗中球類運動技能評價存在的問題與對策[J].成都體育學院學報,2009,35(08):75-78.
[18]史友寬,張巖.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子排球賽4強進攻能力對比分析[J].中國體育科技,2009,45(04):50-54+102.
[19]史友寬,曾慶濤,楊改生.世界競技體操優勢轉移過程的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[J].天津體育學院學報,2009,24(03):198-201.
[20]史友寬,楊改生.世界女子競技排球運動優勢轉移規律研究[J].中國體育科技,2009,45(02):21-29.
[21]趙建強,史友寬.我國亞運金牌優勢地位及其影響因素分析[J].北京體育大學學報,2008(09):1177-1181.
[22]屈東華,史友寬,黃光輝,梁衛軍,李臻,許翠麗,孫永勝,孫文超.河南省城市女性體育健身狀況調查[J].中國體育科技,2008(03):71-76.
[23]史友寬,張錦華.競賽表演市場信息傳播渠道及其監控體系的構建[J].北京體育大學學報,2007(08):1033-1035.
[24]李鵬,史友寬.舉辦全國排球聯賽公益賽季的構想[J].體育學刊,2007(01):44-46.
[25]史友寬,張錦華.從魔彈到議程設置再到科學——《河南女排主場觀眾消費動機的調查與分析》一文的補充[J].首都體育學院學報,2006(05):8-10.
[26]史友寬,周屹嵩.河南女排主場觀眾消費動機的調查與分析[J].首都體育學院學報,2006(04):16-19.
[27]史友寬,張錦華.淺析我國體育新聞輿論監督——以十運會為例[J].體育文化導刊,2006(03):25-27.
[28]史友寬.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沖突和交融——從蹴鞠和足球說開去[J].體育文化導刊,2005(12):68-70.
[29]屈東華,史友寬.全國排球聯賽部分俱樂部主場經營狀況調查研究[J].北京體育大學學報,2005(12):1610-1611+1683.
[30]史友寬,屈東華,劉紅,張錦華.全國女排聯賽河南主場現場消費者的調查[J].體育學刊,2005(05):133-135.
[31]史友寬.科學研究的巧合及其他——《行銷體育綜合篇》讀后感[J].體育文化導刊,2005(09):70-71.
[32]史友寬.全國排球聯賽的門票價格及其影響因素分析[J].首都體育學院學報,2005(04):36-38.
[33]史友寬,曾慶濤.中西方體育文化中幾個問題的再探討——從《奧林匹克精神與體育文化》一文說開去[J].天津體育學院學報,2005(02):42-44.
[34]史友寬,孫思哲,王軍.營造排球比賽看臺文化的現實意義和對策分析[J].首都體育學院學報,2005(02):27-29.
[35]屈東華,劉紅,史友寬.對全國女子排球聯賽部分中、小城市主場現場觀眾的調查[J].體育科學,2004(11):17-18.
[36]史友寬,韓偉杰.全國排球聯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主場現場觀眾的對比研究[J].首都體育學院學報,2004(02):70-72.
[37]史友寬,馬騰.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研究中若干問題的思考[J].四川體育科學,2004(01):116-118.
[38]屈東華,史友寬.1995~2000年中國排球科研狀況分析[J].北京體育大學學報,2003(04):462-464.